首页

赵匡胤的心腹是谁?为什么不去拥护他儿子登基为帝?

类别:野史秘闻
更新时间:2023-02-25 08:00

  一般开国皇帝都有很多心腹大臣,那么赵匡胤的心腹是谁?他的心腹大臣们并没有拥护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与赵光义争夺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第二天清晨,万岁殿的内侍们像往常一样来服侍赵匡胤起床,却发现他已经死去多时了。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按照惯例,皇帝去世后应当由他的儿子继位,此时赵匡胤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在世,但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位,过程却非常顺利。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年夭折,后来分别被追封为滕王和舒王。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还活着,并且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二人都已经长大成年,已经能够平稳过渡皇位,不涉及到太后垂帘外戚辅政的烂糟事儿。

  但是朝堂之上跟随宋太祖赵匡胤起家的心腹们,并没有扶持赵德芳和赵徳昭继位,而是默认了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要说一个两个有可能被赵光义贿赂收买,但是大家集体失声,就很耐人寻味了。

  赵匡胤少年时期个性强横,疾恶如仇,是个不折不扣的街溜子,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在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及亲信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跪拜拥立其为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带领一班人马开创了大宋王朝。

  当开国的动荡逐渐趋于平缓,政治经济平稳运行之后,统治者就面临一项重要抉择——立太子。早点立太子不仅能够应对皇帝暴毙等突发变故,还可以对继承人的能力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培训。当然,换个角度讲,不提前公布太子人选也有一定优势,那就是能够避免皇位竞争者们之间的争斗和内耗,以及朝中官员选边站搞圈子。

  赵匡胤也是一直没有立太子,一直到他病重去世也没有公布继承人。而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都没有被立为太子。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徳昭出阁。按照惯例来说,皇子一般在出阁时就晋封为王爷。可是赵匡胤却认为赵德昭年纪还小,一下就封王怕他骄傲放纵,于是当时只任命他为贵州防御使。

  九年过去了,到了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又任命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到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赵德昭才被叔叔封为武功郡王。

  赵德芳是在开宝九年(976年)初出阁,被赵匡胤授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同年十月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后任命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而赵光义呢?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就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又让赵光义长期任开封尹。可不要小看这个职位,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掌管当时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行政、司法、民生等重要事务。开宝六年(973年),赵光义更是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这样对比一下,赵匡胤心目中的继承人选就显而易见了。换句话说,连宋太祖赵匡胤自己都没打算让儿子接班,而是默认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

  而且当时五代十国时期并不流行明立太子,在那个特殊的乱世时代,已经有了不成文的规矩,通常都城的府尹官职加亲王爵位就是皇帝默认的皇位接班人。

  其实赵匡胤作这样的安排也是根据当时宋朝的基本国情来的。宋朝初期,战乱清洗后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周边又有南汉、后蜀、南唐等敌人还没消灭,朝廷内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没有理清。赵匡胤一个头两个大,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年纪还幼小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一局面。如果让他们接班,自己打下来的偌大基业可能都要灰飞烟灭。

  赵匡胤从大局着眼,扒拉来扒拉去,也只有弟弟赵光义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宋朝开国后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昭宪太后杜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赵匡胤一母同胞的嫡亲弟弟。赵光义从小读书上进,文武兼备,多次随赵匡胤征战杀伐,还参与了陈桥兵变,宋朝开国后赵匡胤出征在外都是命赵光义留守开封,赵光义也总是能圆满完成留守任务,可见他各方面能力都是绝对在线的。

  不过这只是北宋初期的事,随着后蜀、南汉以及南唐的覆灭,北宋政权越来越稳固,社会也越来越安定,这时候立儿子为太子,再培养几年也就没问题了,赵匡胤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始琢磨立太子的事了。

  但是事情发展往往就是如此,当这件事已经朝一个方向走出很远,再想掉头向另一个方向走其实是很难的,赵匡胤这时候就有了点儿刹车失灵的无力感。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就已经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高级将领,以及诸镇节度使白重赞、武行德、王彦超、郭从义、杨廷璋的兵权收回。

  赵匡胤自己作为武将篡了皇帝的权,当然时刻防备自己手下的武将有样学样。当年的元老们心已经凉透了,兵权也没了,对于拥护赵匡胤儿子上位这件事情是无心也无力了。

  相反,赵光义一直获得哥哥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多年经营下来势力已经非常雄厚。这其中,赵光义的各种手段实在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赵匡胤之死。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的那个雪夜,已经重病的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虽然伺候的宫人都被赶了出去,但他们远远看到烛光下窗棂上的投影,赵光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下拜,像是惹怒了赵匡胤。喝完酒赵匡胤还用柱斧戳击地面,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没多久赵匡胤就被发现死亡了。这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一些学者认为这两兄弟积怨已久,赵光义其实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

  其次是生母杜太后的帮助。

  有一回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一起去看望杜太后,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你能得天下吗?”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摇了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龄太小,主少国疑,你才有机会夺得天下。所以你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弟弟赵光义,这样才不会给别人黄袍加身的机会。”赵匡胤立马答应,保证一定照办。口说无凭,杜太后还命令宰相赵普起草了一份盟约藏在金匮中,这就是金匮之盟。当然,后世也有学者认为这份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

  最后是苦主们的认同。

  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妻子宋皇后当机立断派太监王继恩召儿子赵德芳进宫。但王继恩已经站队赵光义了,他没有听从宋皇后的命令,而是直接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告诉给赵光义,并带着赵光义进入皇宫。

  宋皇后一看来的人不是儿子,而是小叔子,一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她此刻认清局势,知道事不可为,只好对赵光义说了一句“吾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

  宋朝称呼皇帝为“官家”,宋皇后这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奉赵光义为新任皇帝。这是她以“先皇后”的身份,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做了背书。

  另外,对于几个有力的竞争者,赵光义也成功安抚了他们。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光义登基之后,立马晋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任命他为永兴节度使,兼任侍中,同时诏令他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天赵光义去郊外祭祀的时候也带着赵徳昭,还加任他为检校太尉。赵徳昭在父亲在世时连个爵位都没得到,叔叔上位之后反而得以封王,甚至连赵徳昭的妻子王氏也被赵光义晋封为韩国夫人。这样一来赵徳昭也没什么怨气了。

  侄子赵德芳也被赵光义任命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祭祀之后又加任检校太尉。后世戏曲演绎比如《杨家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故事中,把赵德芳塑造成了“八贤王”的形象,可见他对叔叔赵光义登基也是没什么意见的。

  除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与赵光义同为赵匡胤弟弟的赵廷美。赵廷美是赵匡胤的四弟,原名赵匡美。宋朝建立后,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两个弟弟分别改名为光义、光美。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为了避赵光义的名讳,这个四弟只好又改名为赵廷美。

  三哥赵光义跟着二哥赵匡胤打天下去了,老四赵廷美在做什么呢?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廷美曾被赵匡胤派遣随大军出征南唐,不过他只负责劳军,不是什么技术活儿。到了目的地之后,赵廷美见到了南唐后主李煜,两个人谈诗论道,极为投契,相见恨晚。由此可见,赵廷美跟李煜这样一个伤春悲秋的亡国之主乃是一路货色。

  此外赵廷美的出身也存疑,按照《宋史》的记载,赵廷美与赵匡胤、赵光义都是杜太后所生。但赵廷美死后不久,赵光义曾对几个朝臣说过“廷美,朕乳母陈国夫人耿氏所生”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他的继位资格可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赵光义故意散布的谣言。因为按照“金匮之盟”,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将来应该传位给弟弟赵廷美,然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所以赵光义的眼中钉排序,赵廷美还要在赵德昭、赵德芳的前面。

  赵光义登基后册封赵廷美为齐王,又任命他为中书令、兼任开封府尹,班位在宰相之上。按照当时的不成文规矩,赵廷美基本已经被内定位皇位接班人了。所以对于赵光义继位,赵廷美也是认同的,毕竟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那么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都收到了赵光义给的甜枣,默默低头吃了起来。苦主们不发声,赵匡胤的心腹们当然也不会反对了,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后来赵廷美专横跋扈,赵光义曾多次斥责他。赵廷美不但不悔改,还记恨在心,暗中谋划篡位。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廷美的阴谋泄露,被赵光义罢免了开封府尹的职位,贬谪西京留守。吃了一次亏,赵廷美还不长记性,暗中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这件事后来又败露了,赵廷美被削去一切官职,只保留了魏王这个空名,赋闲在家。在家他还不老实,又触怒了赵光义,魏王的爵位被摘掉,贬为涪陵县公。这下老实了,食邑三千袋榨菜,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雍熙元年(984年)正月,赵廷美带着全家老小迁居到房州,不久忧愤成疾,吐血而亡,终年38岁。

  “金匮之盟”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赵廷美死了,第二顺位赵德昭比他挂得还早。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带着赵德昭攻打幽州。有一天夜里军营发生混乱,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的身影,有些人猜测赵光义已经不幸牺牲了,建议拥护赵德昭登基为帝。

  后来发现虚惊一场,赵光义安然无恙归来。赵光义听说了那一晚的事当然就很憋气,回京后过了很长时间没有给将士们论功行赏。赵德昭提醒赵光义犒赏将士,赵光义更生气了,这是在教我做事?于是怒气冲冲地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被这句话吓得六神无主,退朝回家就自杀了。

  不久之后赵德芳也追随哥哥赵德昭前后脚而去。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病逝。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赵匡胤的心腹们为什么没有拥护其子继位?他们心里也有一杆秤,也经过了权衡和考量。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从政治素养、军事实力、政务水平以及对朝堂的掌控各方面来说,都远远比不上赵光义。

  年纪小、资历浅的君王,是没办法坐稳江山的。而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年富力强,要经验有经验,要能力有能力。国家需要这样的统治者,朝臣们也需要这样的领头人。只有这样的人继承皇位,才能维持这个新生王朝的国祚延绵和长治久安。赵匡胤的心腹们不应该反对,也没机会反对。因为赵光义很早以前就为继位铺好了路,就等赵匡胤一死了。这一刻到来以后,赵光义一招接着一招,众人都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虽然赵光义从哥哥赵匡胤手里拿走了江山,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高宗赵构在南逃时受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大宋王朝后来的皇帝血统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脉后人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夷陵之战后,蜀汉为何一蹶不振?
24-01-22
关羽被杀前,是否曾向孙权投降?
24-01-22
魏征斩龙王:凡人之勇与神祇的无奈
24-01-22
皇位继承:乾隆与嘉庆的坚守
24-01-22
南徽北晋:明清商帮的盛极一时
24-01-22
晋明帝司马绍名言有哪些?最后是怎么死的?
24-01-22
古代封侯制度:权力与地位的平衡之道
24-01-22
古代战场的攻防之谜:弓箭与盔甲的真实较量
24-01-22
曹爽投降之谜:权力斗争中的无奈抉择
24-01-22
揭秘《西游记》中的神秘小孩:桃子的来历
24-01-22